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原理?
點擊次數:3970 更新時間:2021-05-24
表面等離子體子共振是一種物理光學現象。它利用光在玻璃與金屬薄膜界面處發生全內反射時滲透到金屬薄膜內的消失波,引發金屬中的自由電子產生表面等離子體子,在入射角或波長為某一適當值的條件下,表面等離子體子與消失波的頻率與波數相等,二者將發生共振,入射光被吸收,使反射光能量急劇下降,在反射光譜上出現反射強度低值,此即為共振峰。緊靠在金屬薄膜表面的介質折射率不同時,共振峰位置(共振角或共振波長)將不同,據此,可對待測物進行分析。在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設計并組裝了新型多波長同時檢測表面等離子體子共振傳感裝置,在第3章中詳細描述了這一裝置的設計路線和組裝方法。迄今,已有的spr儀器和裝置其工作原理大都是以入射角做為變量,實驗過程中測量反射光強度與入射角的關系,通過共振角的變化研究體系的各種性質。改變角度的方式有2種,常用的一種是角度掃描,設置一個機械轉動盤,整套裝置除光源外均置于其上,然后使機械轉盤以一定的速度轉動,保證角度掃描過程中,單位變化值盡量小。這種裝置有一個可動部件,且角度掃描過程所用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時監測反應動態過程的進行,即實際上將會有一個時間延遲。改變角度的另一種測量方式較巧妙,無可動部件,且可以多角度同時測量,例如biacore的工作原理,利用點光源的發散作用,在檢測器陣列中得到不同角度的反射光強度值,但此種方式可測量的角度范圍較小。
上一篇:凝膠成像儀的分類